引言
2025年,美国正式启动全球“对等关税”政策,向150多个贸易伙伴施加以贸易逆差为基础设定的惩罚性关税,震撼了全球多边贸易格局。相较传统WTO框架下以规则与关税协调为核心的谈判模式,美国的新策略更具“企业化”、“去政治化”与“谈判压迫性”。它将国家视作经营单位,将逆差视为企业亏损,通过“震荡疗法”式高压谈判实现订单回流、产业重组与全球资源再配置。
一、“团体战”与企业化谈判模型
美国打破了传统“国对国”外交谈判范式,转而推行“企业+政府”双轨谈判模式:
- 政府与企业联合组成代表团,由财长、贸易代表与龙头企业高管组成,直接对接对方政府与企业采购代表。
- 现场承诺制度:要求对方代表在谈判现场递交采购、投资计划书,设定季度滚动复审制度,强化执行问责。
- 将国家当作“年营收30万亿美元的大公司”运营,每一次贸易协议即是一次资源分配与资产增厚的经营决策。
二、“震荡疗法”下的压迫式博弈
美国采取突袭式宣布高额关税,并设置90天短期缓冲期的方式制造紧迫谈判环境:
- 初轮税率极高(多为20%-32%),旨在制造成本恐慌,压缩对手博弈时间空间;
- 配套贸易账户目标(如顺差削减、进口美农产品、能源品类、军品等),形成谈判清单直接绑定产业;
- 以“惩罚性倒计时”方式运作,谈判失败即自动执行高关税。
这种策略核心不是惩罚,而是通过临时极端手段迫使对方让渡定价权、市场准入门槛与出口利益。
三、算法模型与策略逻辑
对等关税计算方式并不依赖对方壁垒或政策结构,而是简化为“美国贸易逆差÷美国对该国出口”再取其一半作为税率:
- 例如:若美国对某国逆差为2000亿美元,出口额为5000亿美元,则税率 = (2000/5000) × 50% = 20%
- 该模型忽略关税壁垒实际高低,故即便是如瑞士、以色列这类低壁垒国家,也可能因逆差高而被征税
这一公式的底层逻辑是:美国先认定“逆差即亏损”,再依企业盈利思维征收“损失补偿税”。
四、全球响应模型分类
根据各国对美出口结构、逆差比例与应对姿态,可归为六类:
- 高顺差大市场型:如欧盟、日本
- 策略:高额订单换缓税,农产与能源采购为主
- 机制:多轮谈判、分行业清单+FTA谈判并行
- 出口导向小国型:如越南、泰国
- 策略:主动认领关税焦点品类、让利换税率快速下调
- 模式:“梯形承诺”+三个月滚动分期交付
- 零壁垒高逆差型:如瑞士、以色列
- 策略:被动应对,转而以点对点采购换减税
- 特征:结构性让利无法避免
- 中小体量合并博弈型:如菲律宾、柬埔寨
- 策略:“拼团式承诺”,以区域协同方式争取谈判筹码
- 主动响应型国家:如韩国
- 策略:高层直通,总统级协调启动“行业定制豁免协议”
- 观望后补型国家
- 特征:错失缓冲期,被动先税后谈,谈判成本上升
五、制度特征与全球影响
- “以逆差定罪”的新型征税范式:彻底颠覆WTO以规则导向的自由贸易秩序
- 谈判结构更类投资意向书:由采购订单替代“政治让步”或“关税谈判”
- 滚动审查制强化执行监督:季度审查成为压迫性执行手段
- “商业国家模型”兴起:美国试图将全球贸易治理推向“政企合一的利润模型”逻辑中
结语
“对等关税战略”标志着美国自冷战后首次系统性重塑其全球经贸关系模式。其本质是把国家逆差转化为企业亏损并发起“追损行动”,通过超高压商业谈判策略重塑供应链格局、转移制造业、提升财政收入与战略控制力。这种策略未来或将复制于更多双边关系中,对现行自由贸易体系形成持续冲击,也对其他国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应对挑战。